服务器非常怕热,一个数据中心每年的电力成本41%都用于制冷,能源消耗是数据中心建设的一大难题。
微软的Natick项目2015年启动,在美国太平洋海岸水下30英尺(9米)深的一个8英尺(2.4米)的圆柱体中为公有云Azure提供工作负载,那么微软为什么把数据中心建在海底呢?
图片来源于网络
微软使用真水冷散热技术,即海冷技术(与潜艇相同的冷却技术),通过将海水泵入每个服务器机架背面的散热器管道,然后又返回海洋中进行循环冷却。
同时为了避免氧气和水汽带来的腐蚀问题,研究人员将服务器密封,并在其中充入氮气,隔绝了氧气、水汽,同时又远离了人类干扰。
水下数据中心是如何将数据发送到地面呢?
数据中心会利用海水的流动产生电力。在那里潮汐速度最高可达每小时 9 英里,海浪周期汹涌着高达 10 英尺的巨浪,在遇到风暴的情况下高度甚至可以达到 60 英尺以上。
数据中心通过水下电缆连接到岸边的奥克尼岛电网,而数据则通过微软的光纤网络传输出去。根据官方提供的数据,这是由于这些设备提供电力,其在满负荷运行的情况下功率低于 250kW(千瓦)。
微软的实验是成功的,不仅实现了海水能源利用,而且因为舱内设备沉浸在氮气环境中,Natick服务器故障率比陆地数据中心低8倍。
今年3月,全球首个商用海底数据中心首舱下水仪式在海南陵水举行。以陆地1万个机柜为例,同等算力的海底数据中心,每年能节省用电总量1.75亿千瓦时、节省建设用地面积9.84万平方米、节省淡水15万吨。
我们在享受如今便捷的网络服务的背后,其实是上千上万的大型数据中心在做支撑。而数据中心的建设一直是各大科技公司非常头疼的问题,如何保证里面的服务器的温度以及稳定性,同时也能很好的控制成本。需要广大工程师一起努力!
本文标题:微软为什么要把数据中心建在海底
本文链接://www.hsggzxc.com/faq3/1004.html [版权声明]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